医美头条 | 公安部、国家卫健委、国家药监局:开展联合行动,整治“非法医美速成班”
导 语
近年来,非法医疗美容活动频发,给求美后身体造成了无法逆转的损伤,严重危害生命健康。非法医美从何而来?近日,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持续揭露“医美速成班”行业乱象——部分非法培训机构以“零基础速成”“包教包会”为噱头,使得一些完全未经专业培训的讲师、学员摇身一变成为“资深医师”,非法开展医美医疗活动,这一现象不仅严重威胁消费者生命健康安全,更对医疗美容市场正常秩序造成破坏。
对此,公安部、国家卫健委、国家药监局等多部门迅速联动开展专项整治行动,各省市积极响应进行打击非法医疗美容专项整治行动,有力彰显法治社会对侵害公众权益行为的"零容忍"态度。
媒体聚焦“非法医美速成班”
根据央视调查,非法医美培训机构以酒店会议室为“教室”,通过社交平台引流,宣称“3天学会针剂注射、线雕手术”,甚至提供“假证兜售”服务。这些机构无办学资质,课程包含肉毒素、玻尿酸等高风险医疗操作,培训师公然教授学员如何规避监管,如“药品藏匿于私人场所”“谎称不知情”等。更触目惊心的是,福州某培训班中,一名女孩在接受非法注射后当场休克,经抢救才脱离生命危险。
此类事件绝非个例,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数据显示,2016~2020年处理的医美纠纷中,超60%因从业者资质不全引发。医美行业负面消息频发,“非法医美速成班”的猖獗是由商业利益与医疗属性的冲突导致。一方面,医美市场需求激增,但正规医生仅资质培养需8至10年,技术培养也需时间,造成医美合规人才紧缺;另一方面,非法机构利用“求美者快速变美,从业者快速暴富”心理,以“低门槛、高回报”为诱饵,将医疗美容的医疗本质行为异化为市场流水线作业。这种乱象不仅导致求美者面临生命安全风险,更让整个行业陷入“劣币驱逐良币”的恶性循环。
公安部、国家卫健委、国家药监局
联合行动 全链条打击黑医美
为此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,肃清行业乱象,公安部、国家卫健委、国家药监局等部门迅速行动,形成“行政执法+刑事司法+药品监管”的全链条打击体系。
公安部
严打犯罪,深挖黑灰产业链

针对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近期曝光的医美领域乱象,公安部表明将采取有力措施,严厉打击相关违法犯罪活动,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。
相关新闻原文
公安部:严打医美领域违法犯罪
公安部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,已密切关注媒体报道,并指导涉及地公安机关与相关行政主管部门密切协作配合,强化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,发现构成犯罪的,及时立案侦查,依法打击惩处。
同时,将指导重点地区公安机关,将打击矛头对准医疗美容领域中危害严重、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犯罪活动,全面摸排线索,强力破案攻坚,深挖彻查幕后组织网络和黑灰产业链,持续保持严打高压态势,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。
公安部明确表态,将指导地方公安机关强化与行政主管部门协作,对非法医美行为“发现即立案”,重点打击组织非法培训、制售假药劣械、非法行医等犯罪活动。
根据深圳某案例,某培训班培训师以“弟子班”名义收取高额费用,传授非法药品获取渠道,此类行为已涉嫌传授犯罪方法罪。公安部的介入,意味着非法医美将从行政处罚升级为刑事追责。
国家卫健委
依法严查,强化资质管控

根据《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》《医疗美容服务管理办法》,未取得《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》或医师资质的机构与个人,不得提供医疗美容服务。国家卫生健康委高度重视媒体的报道,已迅速指导地方核查相关情况,要求查清事实,严肃查处违法违规行为。
相关新闻原文
总台报道有反馈丨国家卫生健康委:严查医美乱象
近期,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深度调查并连续曝光了“医美速成班”背后的行业乱象,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针对这一现象,国家卫生健康委迅速响应,明确表态将依法依规,严厉打击各类违法违规行为,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与安全。
国家卫生健康委相关负责人表示,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》《医疗机构管理条例》《医疗美容服务管理办法》等相关法律法规均明确规定,任何机构未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或诊所备案凭证,不得提供医疗美容服务。同时,提供医疗美容服务的医师除取得《医师资格证书》《医师执业证书》以外,还应当具备医疗美容主诊医师资质,以确保服务的安全性和专业性。
国家卫生健康委高度重视媒体的报道,已迅速指导地方核查相关情况,要求查清事实,严肃查处违法违规行为。
下一步,国家卫生健康委将会同有关部门进一步强化医疗美容乱象治理,推进问题线索跨部门联合处置,持续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,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权益。
据悉,国家卫健委已要求地方核查曝光线索,对违规机构顶格处罚,并推进跨部门线索联合处置。例如,广西南宁、江苏苏州等地已查处多起非法培训案,没收违法所得并处高额罚款。
国家药监局
药品管理溯源,堵住非法使用漏洞

针对非法医美中广泛使用的肉毒素等药品,国家药监局表态将强化管理,建成国家药品追溯监管系统。
相关新闻原文
总台报道有反馈|国家药监局表态:强化肉毒素监管,严防流入非法渠道
针对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近期曝光的“医美速成班”乱象及其背后隐藏的非法医疗美容培训与注射问题,国家药监局作出回应。国家药监局明确表示,作为药品质量安全的守护者,监管部门始终将公众用药安全放在首位。为加强肉毒素药品监管,国家药监局建成国家药品追溯监管系统,对肉毒素药品流向进行管控,及时提示风险,全力防范肉毒素药品流入非法渠道。 国家药监局强调,下一步,药品监管部门将持续加强药品质量安全的监管,做好相关违法违规行为查处工作,依职责配合公安机关打击犯罪,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用药安全和生命健康。
这一举措直指非法机构“使用未获批药品”的软肋——若药品流向可追溯,非法注射行为将无所遁形。同时,药监局明确表示将配合公安机关打击制售假药犯罪,从源头切断非法药品供应链。
多部门联合整治
法治力量矫正
从法律层面看,非法医美速成班涉及多重违法:一、非法经营罪:无资质开展医疗培训,违反《刑法》第二百二十五条;二、伪造国家机关证件罪:颁发虚假“技能证书”,触犯《刑法》第二百八十条; 三、非法行医罪:无证人员从事医美操作,造成严重后果的,可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。此外,《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》第九十九条明确规定,未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擅自执业的,最高可处违法所得二十倍罚款。《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》施行后,多省市已有依此对销售医疗美容类假药(水货)等行为的具体判罚案例。
疏堵结合
构建合规生态
整治非法医美,需坚持“打击与疏导并重”。一方面,要持续保持高压态势,通过跨部门联合执法、电子追溯技术、公众科普等手段,压缩非法机构生存空间;另一方面,需完善正规人才培养体系,如推动建立医美专科医师制度,缩短医生培养周期,填补人才缺口。
在行业规范层面,不仅需严查医疗资质,打击“黑机构”“黑医生”等非法行医行为,更应做到机构自律,行业内自律,规范营销行为,杜绝虚假宣传和“容貌焦虑”制造,营造包容多元的审美导向,引导消费者拒绝“容貌焦虑”,理性追求美。
新闻来源:央视新闻客户端 总台央视记者朱云等
法律法规分析来源:智法联律师团队